低 頭 族 焦 慮  : 別在他人身上迷失自己     

    

的確, 人不能離群索居, 也有必要關心大環境趨勢。

   但是, 何曾幾時, 對於趕流行的熱衷, 逐漸變成一個生活習慣? 或者, 我們是否也隱約感受到: 沒有和大家一樣, 會被認為落伍, 被淘汰, 被犧牲……
國家發展委員會日前調查, 全台每四人就有一人「只要一天不使用網路,會感到焦慮、擔心」。上網, 除了找樂子、聯繫感情、打發時間、獲取新知、跟隨時代脈動的需求之外, 是否也正被一種[不得不]的焦慮所驅使著?在這個資訊氾濫、網路無國界的世代, 我們是否染上了[低頭族焦慮]

  

    沒有人是完美的, 人的美麗立基於生來賦予獨特而根本的存在, 超越了價值功能之上, 然而, 在社會化的過程中, 我們接受了道德、傳統、性別角色、宗教、意識形態、金錢觀、美醜標準、潮或不潮的思想等等源自四面八方的要求或慫恿, 不論我們感到嚮往或疑惑, [和別人一樣][被眾人認同]總能帶來安心的感覺, 然而, 盲目的遵循, 對於心理健康或是幸福的追求而言, 是有建設性的嗎?

  

  人時時刻刻都在改變並選擇, 即使工作一成不變, 每日醒來之後, 總有和昨天一點點不一樣的清新創造力, 就是這點的不一樣給生活帶來希望,那麼,不假思索地把過去或他人想法背在肩上的人又是怎麼樣的情況呢?


  

事實上, 勇於追求表裡一致的自己,遠比我們想像中難: 為自己的判斷負責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,為自己的幸福負責;值得留意的是, 科技生活的步調似乎超越了我們心靈的自然韻律, 人們在潮水般的資訊面前已經不習慣消化與沉澱,因為他們不想要浪費時間,即使我們的心靈和身體需要時間,即使我們與外界的連結需要時間。
 

學禪的朋友曾以鏡子比喻心境: 當你第一次照鏡子時, 你看到了自己, 隨著次數增加, 鏡子中的影像還是自己嗎? 或是帶有個人好惡或他人評斷的面貌? 時間過去了, 鏡子中的世界仍是澄澈寬廣的嗎?

面對網路資訊,不妨想想這面鏡子,擦擦這面內心的鏡子。
 

 做自己, 是個挑戰, 尼采曾說: 挑戰將鍛鍊自己的意志力肌肉。我們能否從哲人的話語獲得啟發?

作者 / 張邦彥  精神科醫師

美國新英格蘭音樂院音樂碩士

 

  合康身心科/精神科診所關心您 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土城合康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